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最新發布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達到243300臺,同比增長44%,創下新紀錄,這個數量幾乎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安裝數量總和相當。
同時《華爾街日報》報道稱,隨著勞動力的減少,中國正加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應用,據了解,目前中國制造業生產線上,工業機器人的普及率仍然落后于美國、日本、德國、韓國等制造業強國。
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瑪麗娜·比爾表示:“中國仍有很大的增長潛力,2020年中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為每萬名員工246臺工業機器人,全球排名第九,而十年前,中國的機器人密度僅為15臺。”
加速制造業的自動化進程,不僅是為了緩解勞動人口減少的壓力,還有助于高端制造業的發展,華爾街日報稱,這是中國發展為更高收入水平國家的必經之路,目前中國占據全球制造業的29%,依然是毫無疑問的世界制造工廠。
203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或達420萬臺
目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持續加劇,勞動力的減少以及用工成本的增加,讓制造業的發展壓力不斷增長,加快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應用發展已是當務之急。
聯合國預測顯示,中國20歲至64歲的人口(大部分勞動力)可能已經見頂,在2030年之后將急劇下降。
而實際上我國制造業也在內縮,服務也持續擴大,愿意進工廠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。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制造業就業人數為1.47億,比2012年減少2200萬人,同一時期,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增長32%,達到3.65億人。
許多經濟學家認為,目前中國的勞動人口不再急速增長,不能再依賴持續擴大的勞動力來推動經濟增長,而自動化就是提高其現有工人生產力的最可靠方式。
除了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壓力外,中國產業結構加快轉型,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業占比不斷提高,也在要求著機器人自動化的加快應用,高端制造在精度、穩定等方面的要求正是機器人所擅長的。
今年7月,中國貿易順差達6827億元,增長91%,并且值得注意的是,增長最多的是汽車、鋰電池、光伏以及機械電子產品等,而不是傳統的紡織、粗加工產品,顯然我國的產業升級取得了長足的進步。
勞動力市場變化和機器人技術提高所帶來的經濟效益,將推動中國進入機器人應用的熱潮期,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運營庫存在100萬臺左右,華爾街日報預計,到2030年中國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將達320萬至420萬臺。
先進制造業成工業機器人增長的主要動力
據MIR睿工業統計,2022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出貨量13.1萬臺,增長1.5%,對比去年的高速增長,今年的數據顯得相形見絀,分析一下行業的變化可知,一方面是因為零部件短缺等因素,導致供貨周期延長,訂單積壓嚴重,財報顯示上半年四大家族的工業機器人積壓訂單都大幅增長。
另一方面則是工業機器人下游行業的需求發生了轉變,作為工業機器人應用較多的行業,3C電子和金屬加工等,受行業整體放緩拖累,如智能手機出貨量持續下跌,上半年工業機器人出貨同比增速直接由正轉負。
不過仔細分析的話,可以發現,以新能源汽車、鋰電、光伏、醫療、半導體等先進制造業需求旺盛,成為拉動工業機器人銷售增長的主要動力,無疑這里面就潛藏著行業邁向下一階段的機會。
以鋰電池為例,據不完全統計,整個鋰電池行業在規劃中的產能已接近2TWh,新規劃的鋰電工廠為保證穩定與效率,大都選擇了采用工業機器人,一般而言,1GWh約需要用到50-70臺工業機器人,意味著至少就是10萬臺的需求。
數據顯示,2021年部署在鋰電行業的工業機器人近2萬臺,同比增長98%,而今年上半年增長依然有37%,遠超平均增速,多關節機器人、SCARA機器人等在鋰電池的中后段生產工序中已廣泛應用。
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,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存在必然性。一方面是大環境下,制造業勞動人口正在下降,需要用機器人來代替缺失的這部分人力;另一方面則是產業升級倒逼企業對生產模式進行升級,新興行業、新技術落地將加快整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壯大。